90后曾書霖,AI(人工智能)大模型民企無問芯穹的創始團隊成員,兼任上海創智學院產業導師。近來他頻繁往返于徐匯西岸模速空間與華涇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率隊攻堅“智能終端”前沿領域。
西岸,上海最早集聚人工智能企業與產業的區域之一。2020年9月,圖靈獎獲得者、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團隊入駐西岸智塔,產生強大虹吸效應。五年間,依據“上下樓即上下游”的產業導向,徐匯區匯聚起150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755家大模型企業和62個備案大模型,備案大模型數量占全市61%,總產出達千億元規模。
智塔“塑造高峰”,打造制高點,為產業高度與可能打開空間;2023年模速空間建成,意在“培育雨林”,構建開放平臺,面向更廣大的初創團隊和應用型企業,擴展了人工智能產業的廣度和參與度。
從智塔地標到模速生態的演進,這正透視著上海“十四五”以來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革新。
今年9月,黃浦江兩岸,浦東張江與徐匯北楊兩座人工智能創新小鎮先后揭牌,展現上海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決心和效率。
模速空間效應輻射全市,這些載體通過生態能量的擴散和閉環,深化了產業扎根的深度和可持續性。全要素集聚、全過程創新、全鏈條協同,構建起一個要素相互依存、能量自然流動的“創新雨林”,激發創新能量“核爆點”,持續釋放推動產業前進的澎湃動力。
“創新特種部隊”
“窗口期稍縱即逝,要快。”在模速空間推動下,上海創智學院與無問芯穹近期宣布共建“創智無穹·智能終端聯合實驗室”,實現校企深度協同——以需求牽引研發、以研發驗證理論,以此實現快速迭代。
智能終端,是技術、制造與市場深度融合的“最佳反應界面”。然而,當擁有“百億參數”的大模型試圖裝入終端有限的“小身板”時,常面臨水土不服:算力捉襟見肘、響應遲滯、功耗飆升……這些技術瓶頸,制約了大模型在自動駕駛、具身智能等實時交互場景中的落地體驗。而無問芯穹和上海創智學院間構建起的協同,正努力打破掣肘。曾書霖說,來自學院和企業的人才匯聚在一起,既懂硬件又懂應用,在充分討論中打磨架構,利用企業平臺做快速的市場驗證。
在模速空間,這種協同已滲透到創新的每一個毛細血管。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AI交互已經從“千人一面”走向“千人千面”,實現從回答問題到理解身份、預判意圖的質變。
支撐這一能力的,是模速空間企業——東浩蘭生元數科技“元數FuturX共創實驗室”打造的大模型。在算力推理上與智譜合作,在語料構建上與庫帕思攜手——“開發‘思維再生’技術時,聯動了園區里好幾家‘鄰居’企業。”東浩蘭生元數科技總經理鄭翔這樣比喻,模速空間內的企業猶如一支“創新特種部隊”,基座模型、算力支持、應用開發等各環節高度集聚,一旦有重大項目,能迅速組建攻堅組,為共同目標各展所長。他打趣,甚至茶水間的偶遇,端著咖啡的即興交談,都能碰撞出靈感。各類創新要素相互依存、彼此滋養,形成了有機演進的共創閉環。
工業、醫療、法律,AI的落地是將智能技術無縫嵌入現有業態,實現倍乘效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保持著高度的相互關注。“不僅關心自己的進展,也時刻關注同行的突破。”一位開發端從業者說,“其他垂直領域的成果,很可能就是我們所需要的解決方案。”
“身處模速空間就像在一所永不畢業的大學里,總有人在關鍵時刻‘推’你一把,讓你緊跟上大趨勢。”這種被創業者津津樂道的體驗,就是創新生態的價值——提供資源,更牽引方向。
從技術高地到價值高地
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一條華發路橫貫東西,串聯起歷史和未來。
路東,黃道婆紀念公園靜立,見證著700多年前紡織技術革新者推動棉紡織業發展,影響后世;這一頭,人工智能產業集群興起,科技企業與人才聚集,延續著這片土地敢為人先、勇于突破的精神。
在徐匯區副區長陳勇看來:“政府提供空間與政策支持,市場資本負責資金注入與商業化路徑開拓,雙輪驅動,共同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科技本身則不斷拋出新的挑戰和機遇,持續拉動整個系統向前演進。”
坐落于小鎮核心的上海創智學院,就是機制革新的樣本。樓內一個個實驗室,承接著一個個被孵化的項目。在國家相關部委和上海市支持下,學院已建成萬P級算力平臺與10PB級數據中臺;徐匯區也推出包括首年免租辦公場地與人才公寓等在內的一攬子政策,降低創新門檻。
各方力量,確保這些前沿技術能第一時間轉化,沿著清晰的路徑化作產業價值。一年來,上海創智學院已簽約50余家行業龍頭及獨角獸企業,累計獲企業捐贈與資助達5億元;孵化師生創業企業10家,吸引社會資本近5億元;舉辦創業活動20場,促成50場與大企業對接合作。
2024級博士生葉宇翔所創辦的“萬物靈犀”,就是政策獲益者之一。出于興趣,他和團隊打造了“有靈魂”的機器人智能體,希望搭載各類IP角色,滿足人們深層次的情感陪伴需求。短短一年間,他與導師共同孵化了3家AI創業公司,第4家即將落地。
應用層面,企業也得以迅速對接真實場景與需求。如,專注能源大模型的達卯智能,在模速空間牽線下與西岸集團合作,參與建設區域能源大模型示范應用場景,將其技術落地于虛擬電廠等項目。又如,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發布“風烏”氣象大模型后,創業者張偉捕捉商機,成立相風科技并入駐模速空間,企業不僅獲得算力支持與補貼申請指導,降低研發成本,也對接核電等潛在場景,獲得市、區級路演機會,極大加速了產品與市場的連接。
諸如此類“低成本、高密度”的創新環境讓初創企業敢于試錯、專于突破。“對微小創新的珍視和有效整合,把點滴水珠匯聚成有動能、有能量的水流。”陳勇這樣作比,最終把技術高地進一步塑造為價值高地。(記者 王宛藝)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