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清晨,霧氣還未從田野散去,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澤掌鎮光村的席更虎已扎進玉米地。金黃的玉米葉劃過他的手背,左手扶住秸稈穩住重心,右手緊扣玉米棒與稈的連接處,指節發力一扳,咔嚓一聲,飽滿的玉米便帶著苞葉落進懷里,很快堆起一小捧,轉身倒進三輪車——車廂已在他不停歇的動作里漸漸隆起。

“連續二十多天雨,今天剛放晴,地里進不了收割機,只能人工扒!我這9畝玉米早就熟了,再耽誤就要壞在地里。”席更虎的焦急背后,是新絳縣農機發展中心提前布下的“保糧棋局”:秋收前就完成全縣2450臺農業機械“拉網式”檢修,370臺玉米收割機“滿血待命”,1000余名機手、修理工通過“理論授課+田間實操”培訓練硬了本領,為這場搶收戰筑牢了設備與人才的雙重基石。

農戶在田間忙碌(新絳縣新聞中心供圖)

呂梁山腳下的新絳縣鯤鵬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36臺檢修完畢的玉米收割機正等著田埂能開進機子。“今年秋雨太勤,土壤濕度深達1.5米。15號地塊能進機械后,我們的收割機將全部投入,聯合全縣的14家農機合作社,把農民損失降到最低!”合作社負責人李春鎖的話里,透著農機人特有的篤定。

當晴好天氣撕開雨幕,新絳縣農機部門組織的履帶式聯合收割機的轟鳴立刻響徹田野。它們在濕軟田壟上靈活穿梭,切割、摘穗、脫粒、秸稈粉碎一氣呵成,金黃的玉米粒如瀑布般涌入車斗。

金黃的玉米粒歸倉(新絳縣新聞中心供圖)

新絳縣農業農村部門與農機中心聯動打出“組合拳”:11臺履帶式收割機分片作業,8臺大型烘干設施火力全開,日烘干能力達900噸,9支應急突擊隊由骨干技術人員和資深農機手組成,24小時待命處置突發狀況。針對農機進不去的地塊,“青年黨員搶收服務隊”和志愿者們扛著工具鉆進玉米地,幫缺勞力農戶掰玉米、裝袋、搬運,泥濘的田埂上,紅馬甲與黃玉米構成了秋日最溫暖的底色。

“剛收的玉米直接送烘干中心,早上送傍晚就能入庫,一點也不耽誤!”新絳縣農機中心及時向全縣農民公布了糧食烘干中心(點)情況統一公布,方便有需求的農戶就近聯系調度,全力保障秋收生產順利推進。烘干中心的機器聲里,農戶的話透著安心。

夜色漸濃時,應急燈光照亮了部分地塊,收割機的轟鳴與農民掰玉米的聲響交織在田野上。“全縣種植的30萬畝玉米,我們已搶收5萬畝。”新絳縣農機發展中心主任柳濤的聲音透著堅毅,“科學施策加爭分奪秒,一定能讓‘顆粒歸倉’的承諾穩穩兌現!”(衛世新)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