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秋日的陽光透過山西省天鎮縣玉泉鎮高標準農業蔬菜示范園區的大棚薄膜,灑在鎮黨委書記王生輝手中的黃彩椒上。只見他輕輕一掰,汁水順著果肉紋路滲出,清甜的香味瞬間勾起了大家的饞蟲。“快嘗嘗!這可是我們園區的‘明星產品’!”這是該產業園走過的第三個年頭了,集體經濟、土地流轉、務工收益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更為重要的是,園區像一顆 “種子”,帶動周邊鄉親主動加入設施農業種植,讓產業愈發壯大起來。
回溯至上世紀90年代,天鎮縣雖已開始種植設施蔬菜,卻始終停留在“小打小鬧”的零散狀態,規模小、效益低。2022年,縣委、縣政府聚焦打造京津冀都市圈特優農產品供給基地,把推動設施蔬菜產業作為大力實施特優戰略、全面振興鄉村產業的“頭號工程”,蹚出了一條“精準扶持、模式多元、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路子。如今,全縣設施蔬菜面積4.5萬畝,年產量預計超過20萬噸、產值突破11億元,曾經的“小眾產業”已然成長為富民增收、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精耕細作,規劃與政策助力產業發展
為了讓設施蔬菜產業長得壯、走得遠,天鎮縣下足了“繡花功夫”。
先從規劃上“搭骨架”,編制了《天鎮縣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圍繞路網、供電、供水、排洪、倉儲冷鏈、交易市場6個方面整體規劃,打造以3個鄉鎮38個村莊為中心的設施蔬菜產業園。2022年以來,累計投入 1.7 億元完善基礎設施,為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政策上更是給足了“甜頭”,出臺《設施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多渠道” 整合資金,2022年以來,整合資金1.64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5億元,修繕改造大棚8000畝,新發展2.2萬畝,設施蔬菜面積從1.2萬畝躍升到今年的4.5萬畝;“全類型”獎補激勵,新建鋼架塑料大棚每畝獎補3000元,新建溫室大棚獎補3萬元,改造提升溫室大棚獎補2萬元,4年兌現獎補資金1.2億元;“零距離”金融支持,協調金融機構采取駐村設點、現場授信等方式,加大信貸支持,4年來投放貸款8.88億元;“全周期”保險護航,每棟大棚財政補200元、農戶籌100元,4年全縣累計承保59995畝,保險金額 3.58 億元,全方位降低種植風險。
龍頭引領,模式與科技注入發展動能
龍頭企業是產業發展的“領頭雁”。天鎮縣通過招強引大與培育本地示范園區,為設施農業注入強勁動能,切實推動產業向規模化、高科技化邁進。
“壽光模式”的引進落地,為天鎮縣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廣闊的市場渠道和成熟的運營體系。2023年4月,天鎮縣現代高科技農業產業示范園落地,拉開了“東有壽光,西有天鎮”的華北蔬菜全季供應基地序幕。“除7棟荷蘭種植模式玻璃溫室外,我們在生產區規劃建設了825 棟全鋼架現代高標準冬暖式蔬菜大棚,12棟現代化高標準育苗溫室大棚。下一步,將加快推進項目建設,推動項目早日投產,實現規模化種植。”山東銘宸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永亮說。
本土示范園區的培育同樣成果顯著。“咱們園區建了32棟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還是‘省級特色產業幫扶基地’呢!” 王生輝介紹道。玉泉鎮高標準農業蔬菜示范園區采取“支部聯建、產業聯盟、效益聯帶”的“三聯”模式,配套建設了恒溫冷庫、灌溉機井和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系統,用于五彩椒等高效新品種試驗示范和種植推廣,為本地農戶發展設施蔬菜提供了實打實的技術樣板和品種參考。
拓寬渠道,線下與線上解決后顧之憂
為破解農產品銷售難題,天鎮縣以“蔬菜經紀人”為紐帶、以“線上+線下”經營為抓手,構建高效供應鏈體系,讓設施蔬菜“走出去”“賣得好”。
每天早晨,種植戶將采摘蔬菜就近運往菜站,“經紀人”統一收購分揀、整車集裝、實時發貨……在天鎮縣的設施蔬菜種植區周邊,90多個菜站像珍珠一樣散落分布,10萬立方米的冷庫保障著蔬菜的新鮮度,22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蔬菜經紀人”常駐在此,有效保障了全縣設施蔬菜的倉儲保鮮和跨區域調配,初步建成連接產地與全國市場的高效供應鏈體系。
“電商不算新鮮事物,但把蔬菜搬上直播間,對我們來說是新方向。”二飛菜站許國介紹。今年以來,該菜站線上線下雙線經營,線下常駐12家經銷商,日均10萬斤蔬菜銷往山東、廣西、廣東等地。線上依托鄉村e鎮系統,借助拼多多、淘寶、抖音小店等電商平臺,日均6000訂單量銷往上海、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區,極大提升了“天鎮設施蔬菜”的公共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從“小棚零散”到“萬畝集群”,從“種得出”到“賣得火”,設施蔬菜已成為天鎮鄉村振興的“金鑰匙”。隨著產業的持續發展,“天鎮蔬菜”必將越走越遠,不僅讓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更讓縣域經濟裝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師小淦)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