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廣袤田野間高粱穗紅似火,在風中搖曳生姿,勾勒出一幅絢麗的畫卷。當下,正值高粱收獲的關鍵期,山西長治市沁縣晉汾高粱開發有限公司組織村民搶抓晴好天氣,爭分奪秒開展搶收作業,田間地頭處處洋溢著忙碌與喜悅。
履帶轟鳴搶收忙,多措并舉保豐收。在晉汾高粱種植基地內,履帶式收割機在泥濘田塊中來回穿梭,一旁,幾名工人手持工具,對收割機難以觸及的邊角地帶進行人工收割,不放過任何一株成熟的高粱。搶收工作爭分奪秒,后續烘干也緊鑼密鼓地展開。這場“搶收-轉運-烘干”無縫銜接的攻堅戰,正為高粱豐收保駕護航。
近期,由于受持續降雨天氣影響,給高粱收獲帶來嚴峻挑戰。為最大限度降低天氣影響,沁縣晉汾高粱開發有限公司積極行動,科學調度,全力保障糧食顆粒歸倉。在沁縣南里鎮寺家莊村,公司抓住降雨間歇的有利“窗口期”,迅速組織大型收割機下田作業,開足馬力集中力量搶收,只見收割機在田間往來穿梭,收割、脫粒一氣呵成,飽滿的高粱粒從倉門傾瀉而出,源源不斷地被送進拉糧車。而南里村武志強就會駕駛著滿載4000余斤的高粱車一天跑10趟左右將收獲的高粱拉回公司進行晾曬烘干。
在基地指揮搶收的寺家莊村黨支部村書記、村委主任趙國偉說:“今年我們寺家莊村種植高粱大約610畝,這兩天趁天氣晴好,抓緊收割,收割采用機械化作業,這臺聯合收割機每天能收割40畝左右,效率是人工的8倍以上,而且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確保顆粒歸倉。”據了解,機械化收割不僅讓效率實現質的飛躍,更在收獲質量上完成突破,破碎率與拋灑率雙雙控制在較低水平,真正讓糧食收獲從“顆粒歸倉”的基礎需求,升級為“少損耗、高品質”的精細化目標。
同樣忙碌的場景在新店鎮上演,在峪口村種植大戶梁耀德田地里,沉甸甸的高粱穗顆粒飽滿、色澤紅艷,隨著機器駛過,一排排高粱被吞入“腹中”完成脫粒。看著即將歸倉的高粱,梁耀德說:“如果依靠人工收割,得忙活大半個月,還可能遇上天氣變化,現在公司統一協調了收割機,根據每塊地的成熟度排好日程,我這些地,一兩天就能全部收完。”
近年來,訂單農業模式在高粱種植中廣泛應用,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沁縣,高粱種植采用訂單式銷售,今年全縣種植基地是3.5萬畝,目前搶收了1000噸,合同是一年一簽,基本上穩定的種植戶在1500戶。為防止高粱因不及時收割而霉變發芽影響品質與訂單銷售,造成老百姓經濟損失,公司的收割機搶收的同時,還雇傭其他農機公司或者合作社幫老百姓搶收,并且積極聯系保險公司對部分受災農戶進行災情損失認定,陸續開展保險理賠,確保老百姓利益最大化。
正在公司組織工人做好已收高粱的烘干與晾曬保障工作的秋收項目負責人張軒信心十足地說道:“在搶收期間,我們一天能從地里收回將近兩百噸的高粱,由農用車轉回公司后進行除雜、烘干,一個批次大概將近是三個小時,可以烘干40噸左右的糧食,水分從25%降到14%,這個就是成品糧,成品糧之后我們會銷售給國內的各大酒企。”
高粱搶收忙,是金秋田野上最動人的樂章。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收大戰中,各鄉鎮種植戶、基地負責人,公司人員都齊心協力,隨著一車車滿載著豐收喜悅的高粱運往公司,鄉村振興的畫卷也在這一片片火紅的田野間徐徐展開。(來源:沁縣融媒體中心)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