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太原10月21日消息(記者張晉鵬 通訊員李澤暉)在山西太原晉祠景區保護區內,一條長160米的山洞中安裝著一臺臺精密儀器。“這里每件設備都是感知大地脈搏的‘聽診器’,它們對地面變形的監測精度可達納米級。”太原地震監測中心站工程師郭宇說。地震災害關系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科技賦能地震監測,讓人們能夠極致捕捉大地的“微變化”,筑起社會安全的堅實防線。
如何快速感知大地的“微變化”,選址尤為重要。“我們所在的站點地質構造符合監測需要,這里對地殼變化更為敏感。”郭宇說,因此,山洞內布設了重力儀、水管傾斜儀、伸縮儀等設備,通過這些設備的監測,捕捉地震前可能出現的地形變異常。據悉,這個形變觀測點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五十多年的連續觀測,為科學研究積累了寶貴數據。
水管傾斜儀可以捕捉地震前可能出現的異常地形變(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此外,遍布山西省的1108個預警監測站點,就像一雙雙“眼睛”,密切關注著三晉大地下的細微變動。“我身后這個預警監測站,里面放置的地震計和加速度計,能將地面的震動實時傳輸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太原地震監測中心站站長劉慶紅介紹。目前,山西省建成的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監測站網,已具備震后10秒內產出地震預警信息的能力,并通過預警終端、微信小程序、IPTV等多種渠道通知公眾,爭取寶貴的避險時間。
在震后應急處置工作中,及時準確地對災區建筑開展安全評估也十分重要。記者在山西省晉城市的一棟建筑內看到,一套輕量化結構臺陣監測系統,像是給建筑安裝上“心電檢測儀”,“這套系統在平時可以實時監測建筑整體結構的振動情況,評估建筑健康狀態,在地震后可以快速科學地判定建筑是否受損、能否繼續使用,為應急決策提供依據。”山西省地震應急中心工程師王飛劍告訴記者。
山西沁水玉溪煤礦井下微震觀測站(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山西是煤炭大省,煤礦的地質安全保障是護航山西能源安全生產的重要一環。
山西省地震局依托巨災防范工程,在晉城市沁水縣玉溪煤礦試點建成了全省首套礦山微震監測與風險預警系統。山西礦山地震監測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曉云向記者介紹:“我們采用‘5個地面站+3個井下站+6個工作面測點’的立體布局,實現了對礦區微震活動的全覆蓋監測。”結合形變監測數據,這套系統將非天然地震事件的定位精度從以往的公里級大幅提升至百米級,井下重點區域更是控制在30米以內,如同給礦山做“CT”,清晰洞察地下巖層的運動和應力累積。
“這些數據為我們的安全生產提供了重要保障。”玉溪煤礦黨委書記、董事長邢棟表示,當監測到能量積聚達到一定程度時,煤礦可以及時采取泄壓措施或組織人員撤離,有效防控風險。
從人跡罕至的觀測點到機器轟鳴的煤礦井下,再到熙熙攘攘的城市建筑群,遍布三晉大地的監測網絡共同構成了一張密集的安全網。它們精準捕捉著大地的每一次震動,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山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