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太原10月22日消息(記者張潔)走進位于山西太行山腹地的榆社縣,你會驚覺原來三晉大地的五千年歷史,實在是“謙虛”了。在榆社,三晉大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億年前。在人類未出現前,這片土地上已經熱鬧喧騰。更可貴的是,大量鮮活珍貴的史前景象,在地質變化中被定格在地層中,形成了珍貴的化石群,也由此構成了一部地球歷史的“萬卷書”。日前,《生命驛站——榆社化石發現百年特展》在山西青銅博物館臨展廳開展,展覽匯聚了這份來自榆社縣的“地球史書”中最精華的部分。
地球新老“居民”的奇妙相逢
人類是地球家園最新“入住”的居民,在此前的億萬年時光里,一個個蓬勃而獨特的生命都曾在地球居住繁衍。化石就像是這些地球住客的“身份證”,它們曾經來過的證據,被就保留在一頁頁巖石中。
但不是所有的遠古生命,都能有幸擁有化石“身份證”,也不是所有的化石,都能被人類看到。地球新老“居民”的相遇,更像是偶然因素和必然條件的一次完美交匯,是一場跨越億萬年時空的“緣分”。
榆社,完美具備了相逢所需要的必然條件——
在距今約2.5億年之中三疊世時期,榆社一帶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距今約700萬年至100萬年間的遠古時代,因地質運動等原因,海洋變成了草原和沼澤,榆社一帶也成為草木茂盛、河流縱橫的盆地,成群的三趾馬、劍齒象、大唇犀、原大羚等遠古動物怡然徜徉于樹叢水草之間。
但大自然以粗暴的方式重創了遠古的生態系統,導致了生物大滅絕。那些被深埋于地下的遠古生物,開始了漫長的變質,最終幻化成記載著遠古時代史歌的斑駁化石。
一百多年前,它們等來了與人類相遇的那個偶然——
20世紀初,榆社一位藥材商人將認為的“龍骨”運往上海等地藥店,被當時在中國擔任礦業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發現,由此,揭開了深埋在榆社地下的“地球生物演變密碼”,也成為榆社化石被大規模發現挖掘的開始……
所以,當你漫步在“榆社化石發現百年特展”,觀賞一件件化石展品,請珍惜這次相遇——是無數的偶然與必然,才成就了跨越億萬年的深情凝望。
榆社 遠比你知道的更精彩
如果說千年古建是三晉大地上絢麗的人文華章,那疊堆砌的化石群則是表里山河下隱藏的物華天寶。
榆社化石以其數量大,種類多,層位連續,延續時間長,被我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先生稱贊為“古脊椎動物化石的寶庫”。“榆社劍齒象”“榆社原大羚”“榆社銀郊中國肯氏獸”這些遠古生物,都因首次在榆社發現而得名。
目前,在這里發現的化石有7個目,17個科,100余種,1萬余件,特別是距今530萬年—250萬年間的榆社化石,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承上啟下性,填補了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空白。在國際地質年代表中被稱為“榆社期”。
榆社化石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央廣網記者張潔攝)
一個縣的名字,成為一段地質時期的名字,可見榆社化石在世界古生物研究中的地位。而榆社縣也因此被格外“呵護”——1961年,榆社全境被國務院確立為“全國古脊椎動物化石重點保護區”;2007年,山西省國土廳批準成立榆社新生代地質公園,多個地域被定為省級古生物地質公園;2011年,榆社古生物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批準,成為資源保護類國土資源科普基地;2014年,國土資源部批準榆社縣設立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達73.34平方公里,同年命名為全國首批重點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
所以,從領略這場“榆社化石發現百年特展”開始,相信所有人對榆社這個名字,有了重新的認識,它不僅是一個縣域的名字,還是一群遠古生物首次發現地,更是一段地質歲月的代名詞。
往事并不如煙 化石也能“講述”
“化石”一詞來自拉丁語,原意是“被挖掘出的東西”。化石就是證明1萬年以前古生物存在過的直接證據。所以,在《生命驛站——榆社化石發現百年特展》里,你看的是化石,更是地球往事,以及人類在尋找、守護這些“往事”過程中的精益求精。
百萬年前草木茂盛的榆社盆地中,一頭兇猛的劍齒虎,正在追逐捕食一只鬣狗,當它將致命的犬齒深深刺入一只鬣狗的頭骨,準備享受美味一餐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地質災害——或許是泥石流,或許是洪水,將這一瞬間永恒地封存在了泥沙之中。在展覽中,這幕“往事”呈現在觀眾眼前,鬣狗的頭骨被劍齒虎的犬牙穿透,兩個史前生命的頭骨緊緊疊加在一起,相伴億萬年后,成為一尊化石界罕見的存在,用“動態”的方式再現百萬年前的場景。
展廳中,一幅黑色肯氏獸骨架,為觀眾勾勒出生活在2.4億年前三疊系期間,一群行動笨重的遠古生物的大致輪廓;兩根長達2米的象牙,“暴露”了主人黃河象高達8米、重約10噸的“個人隱私”……往事并不如煙,生命定會留痕。那些早已滅絕的物種,以骨變石,留下了它們曾真實存在的證據。
曾經行走在地球上的黃河象如今只剩下巨大的象牙(央廣網記者張潔攝)
通過化石,讓遠古生命“講述”往事,也成為現代考古工作者的使命。在本次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榆社地區典型的爬行類、食肉類、嚙齒類、魚類等七大類古脊椎動物的化石。這些化石的發掘和保護過程,猶如一場精密的外科手術,完整準確“解讀”沉睡巖層的生命密碼。
在保護性發掘中,科研人員運用石膏封存等專業技術,將古生物化石細致剝離巖層并完整保存化石原始信息。然后,對每塊骨骼進行斷茬復原與三維記錄,為遠古生命構建精確的時空坐標。修復工序以機械與化學手段相輔相成,最大限度保全化石本體,實現化石形態的完整呈現。裝架過程更是藝術與科學的完美交融,重構出遠古生命的動態瞬間。
從實驗室到展廳,每處焊縫與補色都承載著對生命演化的敬畏,從展品到觀眾的眼睛,每次凝視與回眸都是來自億萬年前的心靈碰撞。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