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錨定總目標 蓄積動力源
——大同深度探索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之路
大同,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歷史定位。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上世紀90年代,大同作為全國煤炭生產和重化工能源基地,“因煤而興”成為全國十三個較大城市之一;進入新世紀,受制于“唯煤而困”的產業結構單一影響,在多元發展上表現乏力;進入新時代,轉型發展成為重新定位大同的熱詞。
怎么轉?往哪轉?國家對大同的定位是中部地區區域重點城市,省委、省政府也明確“支持大同建設國家區域重點城市、打造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大同市提出了錨定“奮斗兩個五年、跨入第一方陣”的總目標,明晰了“轉型四步走”的過程和時間,即:到2024年底,全市非煤工業產值占比超過煤炭,轉型取得突破;到2027年,全市非煤工業增加值占比超過煤炭,轉型初見成效;到2030年,全市非煤工業增加值占比達到或超過黃金分割點,基本實現轉型,經濟總量躋身全省第一方陣;到2035年,全市非煤工業增加值占比超過80%,煤炭工業增加值占比低于20%,全面完成轉型。特別是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理論遵循與方向指引,優化了實現轉型目標的路徑,即通過深耕科技(先進制造業)、能源、農業、文旅四大賽道,積極蓄勢轉型動力源,使這個資源型城市快速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向“綠”轉
——從“煤都”到“新能源之都”,從“輸煤炭、輸電力”到“輸數據、輸算力”,“煤都大同”涅槃重生
“點亮全國一半燈,暖熱華北一半炕!”作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大同有著輝煌的過去和豐富的“家底”,但在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保障能源供應的同時,走綠色發展之路勢在必行。
煤炭綠色開采。晉能控股煤業集團同忻礦,作為最早一批的先行先試點,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操作人員只要輕點鼠標“一鍵啟動”,遠端的采煤機割煤、推溜、移架,煤炭便被運送到地面。當然,這只是該市煤炭產業持續提升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市共建成智能化煤礦6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60處,全市先進產能占比穩定在85%以上。
大同全力推動“風光火儲”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已成功并網的中鑫電聯大同合榮新型儲能電站一期工程就是典型代表,該項目分三期建設,最終規模500兆瓦/1000兆瓦時,總投資22億元,占地96.07畝。
今年年初,山西晉北采煤沉陷區新能源基地項目開工,規劃建設風電光伏新能源項目600萬千瓦,每年可向京津冀輸送清潔電力100億千瓦時。截至今年7月,該市電力總裝機容量1688.64萬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887.64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52.56%。其中,新榮區、天鎮縣、渾源縣、廣靈縣均已建成100萬千瓦以上新能源項目,發展如火如荼。
從挖煤、挖儲能再到挖數據,大同市這座能源重鎮不光在煤炭和煤電一體化融合發展上下功夫,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也是蹄疾步穩。2018年,秦淮數據集團環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術產業基地在靈丘縣落地,拉開了數據中心建設的序幕。目前,該基地1—8期已投產運營,年度運行PUE低于1.2,是全國能效水平最優的數據中心之一。
現如今,秦淮、京東、秦云等公司的一組組服務器日夜運轉,為全國的高科技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高科技企業提供巨量算力支撐。京東物流(大同)客服中心、上海潤迅等20多家基礎數據服務企業先后落地,讓大同成為全省唯一擁有雙路由骨干光纖專線的城市,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正式上線運行,從事數據處理行業的人超過1.4萬人。
向“新”轉
——向“新”而行,以“質”致遠,全力競逐科技(先進制造業)賽道,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大同發展的必答題
走進中車大同公司生產調度指揮中心,MES系統(制造執行系統)的可視化數據監控大屏映入眼簾。大屏上,屏柜組裝、機車總成等主要工序生產進程信息清晰可見。近年來,中車大同公司聚焦產業布局、科技創新、智能制造、人才培養等,向“新”而行,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增添新活力。
“晉創谷·大同”作為全省第二家落地的科技創新驅動平臺,是支持大同有效承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溢出效應的承載平臺。“晉創谷·大同”將依托中關村體系龐大的未來技術企業和科研院所資源以及成熟的產業服務能力,布局從科研創新、中試熟化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發展模式,搭建創新、金融、人才等一整套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管家式的“類中關村”服務體系和運營模式。
7月26日,“晉創谷·大同”人才發展綜合服務站在大同市揭牌啟用。作為“一站式”人才服務綜合體和人力資源配置平臺,“晉創谷·大同”人才發展綜合服務站集招才引智、校企對接、政策咨詢等功能于一體,旨在促進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大同市高質量發展。
8月中旬,陽高縣高速飛車試驗基地傳喜訊,由山西省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的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統全尺寸試驗線(一期)項目,完成低真空環境下系統集成演示驗證試驗,并通過山西省科技廳現場測試檢查。這標志著該項目具備項目驗收條件。
5月14日,陜汽大同公司下線的全省首輛底部換電重卡汽車,是針對煤炭運輸場景,全新正向研發的新一代換電重卡,具有“超長續航、超輕自重、超低能耗、超級安全”等特點,填補了大同新能源商用車型空白,并在技術上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該市正在積極構建“北京研發、大同中試制造”的產業協同機制,促進更多優質科技成果產業化。特別是在產業培育上,圍繞高速飛車、高性能碳纖維、半導體材料等優勢領域,加快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向“優”轉
——文旅事業“出圈”更“出彩”,農業既“特”又“優”,交通便捷、生態好,城市宜居宜業,大同活力滿滿
10月1日上午,一場早到的秋雪讓大同的最低溫度降至0℃。然而,當天到達或途經大同南站的高鐵動車就有72個班次。“跟著悟空游山西”的游客這樣說:“大同火了,到處都是如織的人流。”
讓“流量”變“留量”,全市游客接待量不斷刷新紀錄。今年10月1日,僅云岡景區接待參觀人數32398人,同比增長114.78%。大同市從做強景區、做新業態、做優環境、做強主體、做好宣傳著手,持續打造云岡+北岳恒山+大同古城+大同長城+平型關“4+1”核心景區體系,全力做好“文旅+”文章,正在加快打造康養、冰雪、演藝、研學、體育會展等精品業態。
國慶期間,大同古城內游人如潮、人聲鼎沸。民俗、古建、非遺等文化符號貫穿其間,“佛小伴”“煤頭腦”“冰箱貼”“煤炭冰激凌”等多種文創產品火熱難求,潮流藝術、風物市集、音樂派對、潮玩展陳等文旅新業態受到游客青睞。其中,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成為游客爭相推薦的打卡地。
文旅火熱,精品農業更是走俏大江南北。走進坊城新村黃花產業園展示大廳,凍干黃花、黃花餅等一系列黃花產品琳瑯滿目、品種多樣,在加工車間里,工人們正開足馬力加快生產。目前園區共有黃花醬、黃花醬腌菜、黃花干菜、黃花啤酒4條黃花加工生產線及一條日產100噸的小雜糧加工線,年產值達6000萬元,加上黃花干菜和小雜糧大宗交易及線上銷售,年產值上億元。
大力推進“特”“優”農業,錨定種植業、畜牧業、設施蔬菜、林下經濟、漁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及黃花、黃芪“6+2”農業產業布局,大同市聚力打造首都特優精品農產品供給地已初見端倪。
致力于打造資源型城市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城市”,處處煥發著轉型新生的獨特魅力:今年1月至6月,大同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13,PM2.5濃度32μg/m3,二級以上優良天數145天,優良天數達標率79.7%,三項指標均排名全省第一;作為全國80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大張高鐵開通,大西高鐵全線貫通,廣蔚高速建成通車,大同機場航空口岸對外開放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組驗收;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人們幸福指數日益提高,一個宜居宜業、嶄新的大同正在崛起。
要說大同到底是一座什么城?一千個人也許會有一千種答案。不論是古都、煤都、清涼夏都、美食之都、雕塑之都,還是能源之城、文旅之城、算力之城,它的底色永遠是改革。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措施,再到今天的轉型發展,圖變求新的基因深深地鐫刻在這里,秉持在改革中創新、在改革中包容、在改革中彰顯活力的那份執著,新時代大同的轉型已在眾多期許中揚帆起航。(記者 趙志成 通訊員 劉雙英)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