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滂沱,連日不絕,山西長治武鄉籠罩在一片濕重的雨霧之中。在該縣太行沃土羊肥小米種植示范基地,豐收的歡歌被泥濘阻斷,田間化作一片“沼澤”,飽滿的谷穗在雨中低垂搖曳,仿佛發出無聲的懇求——搶收,刻不容緩。
農民在搶收莊稼(武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谷子最怕淋雨,可現在最愁的,是怎么把谷子運出去。”太行沃土羊肥小米基地負責人劉俊達眉頭緊鎖。“人走都費勁,成千上萬斤的谷子困在地里,真讓人心急!”傳統的人挑肩扛效率太低,天氣不等人,成千上萬斤谷子若不能及時搶運,損失將難以估量。
就在大伙兒一籌莫展的時候,天邊傳來一陣“嗡嗡”聲。這聲音由遠及近,在地里干活的農戶們都直起腰往天上看。
“快瞧!那是個啥?”有人指著空中的兩個黑點喊起來。黑點越來越近,漸漸顯出無人機的輪廓。兩架四旋翼運輸無人機穿過晨霧,穩穩降落在田埂上。機翼卷起的風吹得谷穗直晃悠。
無人機“救兵”幫助搶收(武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是基地請來的救兵!”劉俊達一下子來了精神,扯著嗓子朝地里喊:“大家伙們,援兵到了!咱們抓緊收,讓這鐵家伙幫咱運!”
地里瞬間沸騰起來。四十多號人散入田間,各自忙活起來。一手攥住谷穗,一手揮鐮割下,順手就把割下的谷穗塞進編織袋。袋子裝得差不多,旁邊的人立馬接手,利索地扎緊袋口,扛上肩就朝田埂小跑。
守在田埂上的飛手郭躍明,是個四十來歲的漢子。他盯著控制屏,拇指在操縱桿上輕輕一推,喊了聲“走!”。只見懸著的鐵鉤穩穩扣住袋口,無人機嗡嗡升起,吊著百來斤的谷袋就朝轉運點飛去。
另一架剛好卸完貨回來,悄無聲息地懸停在一旁,等著下一趟。兩架飛機一往一返,像踩著點的班車,一趟接一趟。
無人機一趟接一趟運送糧食(武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郭躍明瞇眼瞅著平板上的飛行數據。“一趟百十斤,一天跑下來,能運12000斤左右。”他咧嘴一笑,眼角的皺紋都擠在了一起,“咱們幾個飛手輪班干,人歇機不歇,得抓緊。”
這條穿梭于低空的“點對點”運輸線,成了連接泥濘農田與轉運點的“空中走廊”,不僅大幅縮短運輸時間,更搶出了豐收的主動權。
看著谷子一袋袋“飛”出泥濘,劉俊達終于長舒一口氣:“老郭這手藝真管用!往年遇上這種天氣,俺們只能干著急。現在好了,有了‘鐵幫手’,收成就能保住了。”
當最后一袋谷子平穩落地,無人機的嗡鳴暫歇。轉運點旁,谷袋已堆成小山,散發出醇厚的谷香;兩架完成任務的無人機靜立一側,準備迎接明天的“戰役”。
從“看天吃飯”到“向天借路”,無人機化身“空中隊長”,成了莊稼人的好幫手,守護著太行山區的豐收希望。在這片黃土地上,科技正以溫柔而堅定的姿態,與傳統農業深情相擁,一起守護著秋天的收成,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質生產力……(來源:武鄉縣融媒體中心)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