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面食制作、制作木版年畫、繪制石畫……作為全國外國語學校工作研究會第39屆年會的重要配套活動,太原市外國語學校(攝樂校區)16日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活動。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與學生互動體驗,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興趣。
現場,刀削面、碗托等20余種山西特色小吃匯聚美食區,全國外國語學校工作研究會成員單位代表與學生們可品味地道風味;剪紙、木版年畫、泥彩塑、糖畫等15項傳統技藝亮相非遺區,學生們吹制的“面氣球”吸引眾人圍觀,非遺傳承人現場指導,寓教于樂。


活動現場(韋亮 攝)
寧波外國語學校馬老師表示,非遺進校園,學生不僅掌握技能,更理解匠人精神背后的文化基因。“我們學校也有一些嘗試,但像太原市外國語學校的此類大規模實踐活動還需要繼續學習探索。”
當晚,太原市外國語學校(攝樂校區)還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文藝匯演,山西晉劇表演藝術家武凌云、王春梅等帶來《千秋關公》及晉劇連唱,非遺藝術在校園綻放光彩。
山西底蘊深厚,非遺資源豐富,晉劇的婉轉唱腔、平遙推光漆的精妙工藝等,皆為中華文化瑰寶。此次活動,不僅全方位展示了太原市外國語學校在素質教育領域的豐碩成果,更讓非遺得以廣泛傳播,影響力顯著提升。
全國外國語學校工作研究會成員單位代表紛紛表示,此類活動為各外國語學校間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橋梁,創造了深化友誼、加強合作的契機,對推動文化傳承與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記者 楊靜)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