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的長城腳下,微涼秋風吹過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白羊口村南的千畝葡萄園,翠綠的藤蔓雖已褪去盛夏的繁茂,卻仍能讓人想到葡萄掛滿枝頭的豐收景象。“早來一周,就能看到工人們提著籃子采摘葡萄的熱鬧場景了。”山西東瑞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大同·天鎮谷項目農業發展中心總監朱華說手指拂過藤蔓,語氣里滿是自豪。
誰能想到,這片碩果累累的葡萄,曾是當地人眼中“連玉米都難以生長”的荒蕪園地和周邊低產耕地。而現在,它成了東瑞集團投資20億元打造的天鎮谷項目核心區。近年來,該縣錨定長城文旅發展方向,以李二口村為龍頭、薛三墩村為主體、長城沿線 11 個村落為腹地,全力打造長城農文旅融合發展經濟帶。大同·天鎮谷項目,正是這一布局中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實踐。
“幾年前,我們董事長考察時發現,長城文化雖吸引京津冀游客慕名而來,但幾小時游覽讓‘人來,拍照,就走’成為常態,難以帶動當地餐飲、住宿等產業發展,可持續性不足。”朱華回憶道。“能不能讓荒地變廢為寶?能不能用產業為長城文旅‘托底’?”兩個疑問催生了天鎮谷項目。圍繞葡萄種植及葡萄酒釀造、體育休閑運動公園、溫泉療愈三大主題,天鎮縣與東瑞集團深入對接,共同打造天鎮谷項目,讓游客“留下來、玩得好、愿消費”,實現長城文旅與鄉村產業的雙向賦能。
2020年,隨著項目的正式落地,一場關于土地改造與產業培育的攻堅戰就此打響。為了讓“砂石地種出好葡萄”,東瑞集團專門邀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段長青團隊,對長城沿線的土壤成分、地下水質量、氣象數據進行全方位檢測分析,選出適配當地氣候和土壤的葡萄品種。項目推進之初,質疑聲從未斷過:“這沙土地能種葡萄?還想釀好酒?”面對百姓的疑慮,天鎮縣與東瑞集團用五年時間給出了答案:不僅讓荒地變葡萄園,更讓產業輪廓日漸清晰。1500畝葡萄長勢喜人,實現葡萄酒規模化代工生產,累計產量突破50000瓶。酒品雖未正式上市,處于測試與市場培育階段,但仍以優異的品質、醇厚的口感,已征服了不少品鑒者的味蕾。“五年的試驗、探索與論證,總算沒白費!現在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都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朱華語氣堅定,“接下來,我們會有序推進酒廠、酒莊建設,還有體育公園與溫泉療愈酒店也會逐步落地。”
作為“天鎮長城農文旅融合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天鎮谷項目的價值遠不止于發展產業。朱華形象地將項目比作“綠葉”,將長城文化比作“紅花”:“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產業配套襯托長城文旅,形成‘紅花綠葉’共生的格局,讓游客來賞長城、住溫泉酒店、玩體育公園、品葡園美酒,把‘一日游’變成‘多日游’,讓長城腳下的經濟活起來。”(師小淦)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