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 外國語學校的實踐與思考”全國外國語學校工作研究會第39屆年會10月15日—18日在山西太原舉行,業內人士探討人工智能時代中國外國語學校的發展路徑與教學創新。

活動現場(韋亮 攝)

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程曉堂指出,人工智能的應用是不可逆轉趨勢,但其與外語教學結合需科學規劃。“外語教學研究者可與技術開發者深度協同,確保技術服務于教育本質。”

作為中國基礎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外國語學校是培養外語人才、推動教育對外開放與文明互鑒的前沿陣地。面對AI浪潮,其角色與使命愈發凸顯。

全國外國語學校工作研究會會長、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校長杜越華認為,AI難以替代語言學習中深層次的思辨能力與情感傳達。他建議利用AI推動外語教育從單一語言技能輸出轉向多元化、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與理解能力。

對于人工智能如何與外語教育深度融合,太原市外國語學校校長楊勇指出,AI在備課、課堂教學、作業批改及學生自學等環節已展現出輔助潛力,但需理性應用,以提升教學效率與學習效果。

“人工智能融入學校教學與管理,將推動中國外國語學校向縱深發展。”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原校長張奎文說:“外語教育旨在培養融通中外、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棟梁。AI技術帶來的變革性影響,是推動這一目標實現的新動力,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記者 楊靜)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