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制作:陸顯翊

央廣網延安10月17日消息(記者蘇睿楠)當安瀾門的城門在夜色中緩緩打開,隨著“鄉親們,我們進城啦”的熱情呼喚,記者仿佛回到了1935年那個秋天,成為了跟隨紅軍隊伍踏入延安城的一員。身邊的“戰士”與“鄉親”挽起手臂,一同穿過復刻自上世紀30年代的老街。這不是傳統的劇場觀演,而是在陜西省延安市金延安旅游度假區里,大型紅色沉浸式歌舞劇《延安十三年》的開場。在這里,歷史不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了可觸摸、可感知、可共情的沉浸式體驗。

延安市金延安景區安瀾門城門(央廣網記者 蘇睿楠 攝)

與傳統演出截然不同,《延安十三年》徹底打破了舞臺與觀眾席的界限。演出沒有固定的座位,金延安南街的整條街道——安瀾門、鐘樓、新華書店等復原建筑,共同構成了一個宏大的流動舞臺。

觀眾從踏入安瀾門的那一刻起,演出便已開始。在長達50分鐘的“旅程”中,記者跟隨演員的步伐,在不同的歷史場景中穿梭。當大生產運動的號子在耳邊響起,歷史人物不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近在咫尺、有血有肉的“同伴”。這種第一視角的參與,讓歷史的感染力呈幾何級數增長。

陜北說書表演(央廣網記者 蘇睿楠 攝)

為了讓這段歷史更加觸動人心,《延安十三年》在藝術呈現上做足了功夫。它打破了單一的歌舞門類,創新性地融入了陜北說書、腰鼓、武術、跑酷、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同時,團隊適量運用舞美燈光、道具和投影等進行視覺與聽覺上的氛圍營造。

燈光與投影營造的氛圍將觀眾帶回1935年的秋天(央廣網記者 蘇睿楠 攝)

通過演員與觀眾的互動以及老延安街道生活情景的生動還原,七個主要篇章——《落腳·延安》《事變·破曉》《百花齊放》《艱苦奮斗》《歷史抉擇》《東渡·解放》《歌唱祖國》被緊密串聯。當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紅歌響起,觀眾們不約而同地合唱,現場氣氛既熱烈又感人。

編輯:陳鏘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