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有仰韶文化遺址、西周青銅器窖藏、西漢墓葬群以及留存完好的清代民居,還有新建的村史館、家風家訓園,村上有故事的地方多著呢!”5月27日,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東關街道西秦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亞林介紹。

西秦村位于寶雞市陳倉區主城區以東兩公里,隴海鐵路線穿村而過。如今的西秦村,由閣底堡、李家村、下庵村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

圖片

西秦村(陳倉區委宣傳部供圖)

20世紀80年代初,西秦村村民在地里勞作時,挖出了幾件刻有銘文的青銅器。考古隊很快進駐西秦村。在后來的考古發掘中,專家又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自此,埋藏在西秦村地下的“史書”被一頁頁地翻開。

“這次考古調查,還相繼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唐代民居遺址。專家考證,村內還留存著大量的清代建筑。”李亞林說。

村內留存的清代建筑中,保存狀況較好的有13處,建筑為硬山頂樣式,層高多為兩層,磚木結構,院落布局和門窗上的紋樣有著典型的關中建筑風格。

位于西秦村北隅的“小蓬壺”被譽為陳倉外八景之一,亦稱南昌宮。整個古建筑群錯落有致、飛檐斗拱,頗有古韻。

“在對清代關中特色民居和南昌宮建筑群進行維護加固時,出于對歷史遺址的保護,我們根據文獻記載修舊如舊,力求維持其歷史原貌。”李亞林說。

圖片

保存較好的清代關中古民居(陳倉區委宣傳部供圖)

2017年考古工作人員又在現今村委會院子附近發現多個西周至明清時期的墓葬、灰坑和遺址。“西秦村內的古代聚落遺址,對了解西府地區先民的聚居特點以及研究西府建筑藝術特色很有價值。”寶雞市陳倉區東關街道辦副主任茍雪峰說。

除了眾多歷史遺址,西秦村的戲曲文化底蘊也十分深厚。秦腔作為西北地區的傳統劇種,在西秦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代閣底堡人王炳創辦的聚順班。

“聚順班主要活動在西府地區,演出劇目以花臉戲、須生戲見長,是清末民初西府秦腔四大班社之一。”李亞林介紹。

為了接續這一秦腔文脈,西秦村搜集整理秦腔曲目,增添樂器,成立西秦村秦腔自樂班,吸納演職人員30余人,排演秦腔折子戲50多折,常為當地群眾舉辦納涼晚會和傳統節慶演出。

憑借豐富的歷史資源和文化傳承,西秦村被寶雞市命名為“千年古村落”,并入選第四批陜西省傳統村落和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這是西秦村人從建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小組到成立西秦高級農業合作社的歷程;這是改革開放后,西秦村積極創辦企業,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故事……”在村史展覽館,李亞林介紹。

圖片

西秦村史館(陳倉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西秦村村委會一樓的村史展覽館里,展出著村子各個時期的重要圖片和實物資料,包括村史檔案以及先進集體、模范人物的獎牌、獎狀、錦旗等,記錄著一代代西秦村人的奮斗史。

“西秦村史展覽館是寶雞市首家村史展覽館,入選陜西省文物局命名的陜西省首批社區博物館,真實生動地記錄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中地區農村的發展史。”茍雪峰說。

“參觀村史展覽館是西秦小學學生的必修課。”李亞林說,“通過讓更多人了解老一輩艱苦創業的奮斗歷史,弘揚團結奮斗、苦干實干、頑強拼搏的精神,增強全體村民的認同感、歸屬感,推動形成淳樸民風、良好家風,是建設展覽館的初衷。”

西秦村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大量的歷史古跡和文化遺址,文旅融合發展潛力巨大。李亞林對西秦村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

“我們要把歷史遺址遺跡保護好,留住傳統村落的‘文化味兒’。整合現有歷史文化資源,圍繞村內清代古建,以‘小蓬壺’為重要景點,打造歷史人文觀光游;深挖聚順班戲曲文化遺產,依托西秦村秦腔自樂班,打造秦腔文化體驗游;利用西秦村史展覽館,傳承弘揚革命精神,打造紅色研學游。”李亞林說。(陳倉區委宣傳部供稿)

編輯:侯凱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