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制作:唐婷
央廣網延安10月22日消息(記者蘇睿楠)八十多年前,一群年輕人懷揣著藝術理想與救國熱忱,匯聚于延安的黃土高坡。他們手中最有力的“武器”,是畫筆、是樂器、是歌喉、是筆墨。1938年4月,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第一所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在延安成立。它的《成立宣言》鏗鏘有力:“我們的一切工作是為了抗戰”,同時要“創造新中國的藝術”。
魯藝的誕生,標志著一場中國文藝的轉型變革。在此之前,藝術多是精英階層的專屬。而魯藝則旗幟鮮明地將藝術推向人民。
閱讀魯藝的《創立緣起》,字里行間透露出一個民族的覺醒:“藝術——戲劇、音樂、美術、文學是宣傳、鼓動與組織群眾的最有力的武器。”這份由毛澤東、周恩來等七人聯合發出的宣言,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文化戰略的深刻認知。
延安文藝紀念館中的樂器文物(央廣網記者 蘇睿楠 攝)
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魯藝師生用最樸素的方式創造著震撼人心的作品。《黃河大合唱》的磅礴氣勢,不僅是一首歌曲,更是整個民族的怒吼;歌劇《白毛女》的深刻吶喊,不僅是一個故事,更是舊社會的控訴狀;木刻版畫《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的犀利線條,不僅是一幅畫面,更是時代的見證。這些作品在抗戰時期“提振了士氣、鼓舞了人心”,成為凝聚抗戰力量的精神紐帶。
魯藝的辦學理念體現了獨特的創新精神。學院下設戲劇、音樂、美術、文學四個系,師生們既要懂藝術,更要懂革命、懂政治。他們將黨的政策主張轉化為生動的藝術語言,用高超的藝術技巧進行再創作。更可貴的是,他們組織文藝工作團直接上前線,為敵后軍民創作演出,讓藝術真正走進群眾,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
許多經典文藝作品誕生于魯藝 (央廣網記者 蘇睿楠 攝)
八十多年后,我們如何觸摸那段滾燙的歷史?延安文藝紀念館的價值正在于此。它不僅是全國唯一一所革命文藝類博物館,更是一座革命精神的“實體化”寶庫。
館內3868件文物,每一件都是那段精神的見證:一本《黃河大合唱》油印本,凝聚著民族的怒吼;一些魯藝教員制作的樂器,奏響了時代的強音……這些實物讓那段“用藝術戰斗”的歲月變得可感可知。
從魯藝窯洞里的星火,到新時代的文化建設,這條脈絡傳承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文化自覺。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今天,魯藝精神何以依然重要?
它提醒我們,文藝的根基在人民。當年魯藝藝術家們“俯下身去”向人民學習的姿態,對于今天如何創作出有生命力、接地氣的作品,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它警示我們,文藝承載著時代的使命。在民族最危難的時刻,藝術選擇了與家國命運同頻共振。這種將個人才華融入時代洪流的擔當,正是“魯藝精神”穿越時空的價值。
從救亡圖存的武器,到今天依然熾熱的精神火種,魯藝精神讓我們看到:當藝術真正扎根于人民,與土地相連,與時代同行,它的力量可以穿越時間,依舊堅強。這段用藝術書寫的革命史,不僅屬于過去,更照亮未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魯藝的精神火種依然“燎原”。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