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7月15日消息(記者褚夫晴)“鏡頭拉近點,燕鷗的鳥蛋好像又多了幾只!”清晨七點,天津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韓克武正在操作無人機巡檢,屏幕里,一座鳥形綠島正靜臥在七里海濕地的粼粼碧波之中,萬鳥翔集、葦海滌蕩,宛若一幅詩情畫意的生態畫卷。屏幕里的這座“綠島”,正是今年5月剛剛落成的七里海濕地生態浮島。

鳥兒在浮島上筑巢孵蛋(央廣網發 寧河區供圖)

作為全球三大古海岸濕地之一、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古海岸自然保護區,七里海濕地被譽為“京津綠肺”。近年來,寧河區先后投入資金200多億元,通過葦海修復、生物鏈恢復與構建等“十大工程”,濕地水域覆蓋面積增長50%,水質大幅提高,均已達到國家V類標準要求;七里海濕地的鳥類品種由10年前的182種增加到現在的258種,包括東方白鸛、白鶴等在內的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增加到61種,每年停留的數量也由20萬只增加到近50萬只;濕地野生植物種類增加到162種,七里海濕地重回“寧靜之美”。

“修復成果來之不易,所以我們總在想方設法讓它更好、更完善。我們發現豐水期漲水會淹沒灘涂植被,枯水期裸露的泥地讓水鳥無處落腳,并且濕地里開闊水面讓鳥類很難形成連續的棲息鏈條。”七里海管委會生態保護管理科的劉靜說,“有一次學習交流,我們與國家林草局下屬科研單位就濕地保護開展對接,了解到了建設生態浮島這項修復技術,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2023年底,我們又通過天津市法院申請到了一部分生態公益基金,于是便著手推動建設生態浮島。”

據了解,七里海濕地原本有20處自然形成的鳥島,而在大規模水面架設生態浮島尚屬首次。該生態浮島近400平方米,投入資金140萬元,以模塊化設計打造了豐富的生態分區。其中,游禽生境模塊種植了香蒲、千屈菜等植物,為中華秋沙鴨、小天鵝提供了生活空間;涉禽生境模塊以仿生卵石基質為底,滿足白鶴、黑鸛等涉禽覓食與休憩的需求;蛙類生境模塊設置適用于兩棲動物上岸的爬坡通道,為兩棲動物提供了庇護所;魚類生境模塊通過人工魚巢和生態魚礁設計,結合不同魚類的需求,打造魚類繁殖與棲息的平臺。

生態浮島(央廣網記者 褚夫晴 攝)

“浮島設計壽命15年,平時幾乎不用管,植物自己從水里吸收養分,還能提升水體自凈化能力。現在,燕鷗、蒼鷺來這里筑巢孵蛋,野鴨、紅嘴鷗來這里駐足停歇,生態浮島已經成了它們新的棲息驛站。”劉靜說道。

“新建生態浮島的顯著成效,是一次生態保護的成功實踐。今年我們又申請到了中央專項資金,計劃再建一座800平方米的生態浮島,讓這份生態價值持續延伸。”七里海管委會主任田秀靜表示。

當無人機完成巡檢緩緩降落,陽光已灑滿整片濕地。蘆葦蕩里傳來此起彼伏的鳥鳴,遠處的浮島像一塊被風吹動的綠綢,與水面倒影相映成趣。隨著生態保護不斷深入,七里海濕地碧波之上,將會綻放更多“綠色奇跡”,蓬勃的生命力將持續充斥于這方靜美水域。

編輯:韓雨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