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10月22日消息(記者褚夫晴)近日,天津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安全工程學院“碳”索綠境科普團帶著關于“糧食與地球”的綠色使命,走進西青區王蘭莊小學,以“珍惜糧食、守護地球——從每一粒米做起”為主題,為孩子們帶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環保科普課,用青春智慧點亮節約之光。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天津理工大學供圖)

“你們知道每天吃的香噴噴的米飯,是怎么來到我們餐桌上的嗎?”課堂伊始,主講人以一個充滿童趣的提問,帶領孩子們踏上“一粒米的旅程”。從播種、灌溉到收割、加工,每一粒米背后,是土地、水源與無數人辛勤勞動的凝結。大屏幕上,中國豐收的稻田與非洲干旱的土地形成鮮明對比,孩子們在視覺沖擊中,感受到糧食的珍貴與全球責任的分量。

“猜猜誰是食物中的‘能量偵探’?”隨著問題的拋出,課堂進入最受歡迎的“淀粉尋蹤”實驗環節。同學們拿起滴管,化身“科學小偵探”,用碘液檢測米飯、土豆、面包中的淀粉。當食物樣本逐漸顯現出藍紫色,大家驚嘆不已:“原來我們吃的主食里,藏著這么多能量!”在動手與觀察中,他們不僅學到了化學知識,更深刻理解了糧食背后的資源價值。

“如果我們浪費一碗飯,浪費的不僅是農民伯伯的勞動,更是地球的水資源、土地和氣候。”主講人用一組震撼的數據告訴孩子們:每年因浪費糧食所消耗的水資源,相當于一條伏爾加河的年流量。孩子們在驚嘆中沉默,在沉默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有人不自覺地攥緊了小手,有人望著餐盒鄭重點頭——節約,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從舌尖到心間的深刻共鳴。

課堂尾聲,同學們在“環保小衛士”倡議中齊聲宣誓:“糧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創美好未來!”鏗鏘的童聲里,是一顆顆環保種子的悄然萌芽。

據悉,天津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安全工程學院持續推動“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依托專業優勢,將環保理念融入青少年教育,以專業為橋,將綠色種子播撒進童心,引領服務社會、關愛家園的校園新風尚。

編輯:韓雨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