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10月23日消息(記者韓雨晨)秋陽漫過天津薊州穿芳峪鎮的群山,把東水廠村那棵1600歲古槐的影子輕輕映在青石板路上。97歲的劉連增拄著拐杖坐在樹墩上,指節分明的手輕觸皴裂的樹皮——“當年包森將軍的戰馬,就拴在這兒。”他的聲音混著山風,將時光拉回八十多年前——雞毛信在羊腸小道上疾傳,棉衣在夜色中潛行……
古槐廣場(央廣網發 薊州區供圖)
這棵被村民稱作“神槐”的古樹,是東水廠村紅色歲月的見證者。抗戰時期,東水廠村是冀東八路軍的秘密交通站,也是八路軍十三團的指揮部所在地。“送急信得插雞毛,翻山越嶺不敢誤時辰!”劉連增還記得,十四五歲時,他常揣著插著雞毛的“急信”,翻山越嶺走羊腸小道,往北送去稻谷峪,往南送到果香峪,“哪怕黑燈瞎火也得送到。”圍在他身旁的游客立刻安靜下來,手機鏡頭悄悄對準老人,山間的風掠過枝葉,仿佛在為這段往事伴奏。
如今,古槐見證的紅色基因,正以新的方式在東水廠村延續。“我們要讓歷史活在當下。”東水廠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陳永生指著翻新后保留原貌的老房說道。2018年,他帶著村“兩委”梳理出發展思路:以紅色資源為根,以綠水青山為韻,讓“紅+綠”成為鄉村發展的新引擎。
沿著村里的紅色宣講線路行走,處處能感受到這種傳承的溫度:從黨群服務中心出發,愛國主義警示教育園里,游客正體驗當年戰士們的戰斗場景;紅色音樂長廊中,循環播放著《黃河大合唱》等經典曲目,以聲景交融的方式強化紅色文化感染力;古槐東側的“包森石”前,講解員正給研學團的學生們講述包森養傷的往事……
俯瞰東水廠村(央廣網發 薊州區供圖)
紅色傳承,最終要落在村民的好日子里。全村53戶人家,如今開起35家農家院(民宿),年接待游客上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達4.2萬元。
從抗戰時的“紅色堡壘”到如今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東水廠村的變遷,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一個生動縮影。千年古槐的年輪里,不僅記錄著烽火歲月的抗爭,更刻著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建設美麗鄉村的答卷。“如今咱村能有這樣的好光景,家家戶戶過得有滋有味,這都離不開當年在這兒浴血奮戰的英雄先烈。”陳永生說,他希望每一位來東水廠村的人,既能飽覽這里的山水美景,也能讀懂村子的紅色歷史,更能把東水廠的故事裝在心里、帶向遠方。
風又起,槐樹葉沙沙作響,像是在回應這份承諾,也像是在把東水廠村的故事,輕輕傳向更遠的地方。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