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10月16日消息(記者周思楊)暑期是青年學子走出課堂、扎根實踐的重要時段,也是在服務奉獻中錘煉本領、增長才干的黃金時期。剛過去不久的2025年暑期,天津師范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的學子們以 “實踐育人” 為導向,將人工智能專業優勢與科普服務、紅色文化傳承深度融合,既通過長期深耕的校園科普課程為青少年播撒科技種子,更依托 “初心智行” 實踐團開啟跨地域學習與服務之旅,在知行合一中踐行青年使命,為科技教育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暑期期間,學院組建“初心智行”實踐團,以“解碼紅色通信電波,洞察智教前沿實踐”為主題開展活動,為科普工作蓄力賦能。實踐團首站走進上海,探尋紅色通信歷史。在中共一大會址、二大會址及無線電臺遺址,成員們了解到上海作為紅色通信發源地的重要地位——這里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第一臺收發報機、第一座秘密電臺、第一所無線電培訓班,為黨培育了早期的無線電技術人才。走進中國共產黨無線電密碼通信工作誕生地陳列展,珍貴實物與影像帶大家回溯通信事業發展歷程,成員們沉浸式體驗電波傳密任務,結合調幅調頻、抗干擾等專業知識探討發報機原理,深刻感悟先輩“電波傳捷報”的使命擔當。

團隊成員在實踐期間合影(央廣網發 實踐團供圖)
隨后,實踐團探訪上海徐匯區“模速空間”創新生態社區——全國首個生成式AI專業孵化載體。自2023年9月成立以來,這里聚集近400家大模型企業,推動43個備案大模型落地(約占上海總量61%),覆蓋算力、模型研發、醫療教育應用等完整生態。在500平方米的AI黑科技體驗中心,成員們體驗實時翻譯眼鏡、無弦智能吉他、空氣架子鼓、智能健身設備等200多種產品,直觀感受AI對生活的改變;走進上海無問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與工作人員交流AI算力優化技術,被企業“科技報國”的使命感觸動,更明晰青年在AI領域的責任。

實踐團探訪上海徐匯區“模速空間”創新生態社區(央廣網發 實踐團供圖)
上海研習結束后,“初心智行”實踐團迅速轉化學習成果,優化科普內容與形式:將“神經網絡”“機器學習”等專業術語轉化為“機器學說話”“AI認東西”等童趣表達,針對不同場景調整課程設計。隨后,成員分赴陜西延安、福建廈門、河南信陽、山西陽泉等地,走進小學課堂與社區活動室開展科普。以“生活中的AI”為核心,引導孩子“找找身邊的AI”,課堂互動熱烈;語音識別主題課上,“AI能學方言嗎”“能聽懂小動物叫聲嗎”等提問,盡顯孩子們對科技的期待,歡聲笑語中,科技探索的種子在心田萌芽。
實踐行動不僅在暑期,在2025學年春季學期,服務團就走進天津市昆明路小學、赤龍中學、天津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三所中小學,開展“AI智能”系列課程,累計授課49課時,覆蓋學生千余人次,用專業與熱情為青少年打開智能世界的大門。
在師大附校一年級課堂,服務團秉持“玩中學、學中創”理念,以故事化場景和游戲化形式授課,涵蓋AI生成圖畫、音樂創作、語音交互等內容。孩子們化身“森林魔法師”“AI飛船小船長”,在奇幻故事里學習大模型指令設計,在“課本星球救援”任務中設計生日海報、構想夢想兒童房,下課仍流連于AI設備旁,感受科技魅力。昆明路小學的課程則聚焦“AIGC與具身智能”,25課時的教學中,五、六年級學生通過搭建智能裝置、編寫圖形化程序、小組協作完成任務,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里理解AI算法,提升創新能力。赤龍中學的課程則與“第十一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相結合,團隊分為“研裝組”與“協導組”:研裝組攻克太空車減重120克的難題,協導組將大賽知識拆解為“學習圖譜”,以“以賽促學”模式幫助七年級學生掌握AI技能,培養團隊協作力。

團隊成員與赤龍中學的學生在一起(央廣網發 實踐團供圖)
無論是深耕天津校園的AI課程,還是跨越多地的暑期實踐,天津師范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的青年學子始終以專業所長服務科普教育。未來,團隊將繼續打磨課程,探索更貼合青少年認知的科普模式,依托社團平臺為學院同學搭建技能學習空間,同時將紅色通信故事與AI科普結合,讓科技魅力傳遞到更多角落,為科技教育與文化傳承貢獻青春力量。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