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僅是黃金水道,也是文化長河。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成為繼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之后,第五個由中央統一部署建設的國家文化公園。2025年1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發布,一條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美麗中國文化景觀軸線,正加速建設并展現在世人面前。央廣網策劃推出融媒體系列報道《文化范 游大江》,以文閱江,以詩讀城。
央廣網常州10月23日消息 在江蘇八座沿江城市中,常州的長江岸線最短,僅25.8公里。然而,就在這段有限的江域中,江水收束如喉,最窄處僅1.2公里,成就了“黃金水道”的關鍵節點。急流奔涌,舟楫穿行,“中吳要輔、八邑名都”的盛名,正源于此。
可這里也曾是另一種模樣。幾年前,沿江一公里內聚集了三十多家化工企業。煙囪林立,廠房密布,江岸一度被稱作“工業銹帶”。2019年以來,常州以“壯士斷腕”之勢,推動“停、轉、拆、綠、提”五大行動,一批低效化工企業被徹底清退。騰出的土地上,綠意漸漸蔓延。
一座曾經的化工廠原址,如今矗立著長江大保護展示館。它不僅是首批省級生態文化宣傳示范點,更像一塊活著的“紀念碑”,記錄著從“銹”到“秀”的蛻變。不遠處,新材料、新醫藥產業集群拔節生長。新舊動能轉換的“化學反應”讓這片土地實現產業蝶變。

長江常州段(央廣網發 王振 攝)
改變也發生在江水之中。“十年禁漁”實施以來,江里的魚回來了——150多種魚類重現江段。被稱為“微笑天使”的江豚,頻頻現身,成了水質改善的無言見證。新龍生態林中,水杉挺拔,候鳥棲息。市民們在這里春看櫻,夏賞荷,秋觀彩葉,冬訪寒梅。一條30公里長的濱江慢行步道,如綠絲帶串起“春江八景”,把工業遺存轉化為詩意空間。
今年9月9日,常泰長江大橋正式通車。這座橫跨江面的“鋼鐵巨龍”將常州與泰州兩地的通勤時間從1小時20分鐘縮短至20分鐘左右。作為長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普通公路于一體的過江通道,它在滿足高效通勤的同時,更以和諧的設計,成為一座與江水共呼吸的生態地標。

常泰長江大橋(央廣網發 王振 攝)
與大橋遙相呼應的德勝島,是常州鄉村地區唯一江河相匯形成的生態島。它北依長江、東西緊鄰新老德勝河,擁有三面環水的江河匯秀天然優勢,如一顆江畔明珠鑲嵌在長江邊。如今,這里正整合生態農業資源,挖掘本土文化,并持續完善旅游配套,旨在打造一個集體育運動、研學教育與田園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鄉村的角色,也從過去的“生產之地”,轉變為“生活之地”與“生態之地”。
長江與運河,在此交匯了千萬年。水流相融,文明相生。沿江散布的古鎮、名村、名宅,與孟河醫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了常州深厚的文化肌理。這里不僅擁有世界遺產中國大運河常州城區段,更坐擁358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千余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埋下了堅實的根基。
這段岸線,如同一塊巨大的調色盤。昔日的“工業灰”褪去,如今的“生態綠”成為底色,其間點綴著“文化彩”與“經濟金”。江水為證,一種新的平衡正在這里生根。
監制:伏成鐳 俞鋒 張凌浩
策劃:欒永勝 董蓓
文學顧問:俞香順 孫昕昱
編導:呂倩媛 王錫斐 顧煬威
視頻:王振
海報制作:王宣宣
鳴謝:常州市委網信辦 常州高新區黨工委(新北區委)宣傳統戰部
聯合出品:央廣網江蘇頻道 南京藝術學院網絡思政工作中心董蓓教授名師工作室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