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杭州10月24日消息(記者 楊正弘)從浙江杭州市區出發,沿京杭大運河向北,不到一小時便到了臨平區塘棲鎮。在這個江南水鄉名鎮,一場以“一村一味”為特色的“食安共富”實踐正悄然發生。
在塘棲鎮丁河村的“魚鷹共富工坊”里,村民們正在鏡頭前直播推廣當地特色米塑。以糯米、大米粉為原料,采取捏、搓、壓等手法,配以天然植物色彩精細制作而成的米塑作品造型精巧,栩栩如生。
“魚鷹共富工坊”里展出的米塑作品“立夏狗”(央廣網記者 楊正弘 攝)
而在不遠處的“老刀·幸福的院子”,柴火灶讓人仿佛步入農家小院,充滿煙火氣息,卻又干凈整潔,傳統與現代在這里完美融合。
今年以來,浙江省市場監管局扎實推進“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設,創新實施“浙產好食品”項目,設立“食安共富專員”機制。在培育食品新質生產力、助推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不斷擦亮浙產食品“金字招牌”,進一步推動了農民增收、鄉村振興。
“‘食安共富’不是‘一刀切’,要讓每個村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在浙江省市場監管局看來,“食安共富專員”要懂政策、懂鄉村,更要把幫扶精準滴灌到每個村的“根子上”。
從“監管難點”到“浙產好食品”
塘棲蜜餞是杭嘉湖平原傳承數百年的“金名片”。然而,近年來出現的二氧化硫殘留、標簽不規范等問題,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面對挑戰,塘棲蜜餞被納入“浙產好食品”提升計劃的核心賽道,按照“生產合規、品質提升、數智建設”三大路徑,集中攻堅,全力打造全國蜜餞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桿。
“市場監管部門帶領開發快檢試劑盒,3分鐘出結果,把原本一周的成品檢驗壓縮到2小時,機器能自動化運行,也不需要人在旁邊一直盯著了。”一塘棲蜜餞生產廠家產品化驗員徐陽說。
市場監管部門帶領開發快檢試劑盒(央廣網記者 楊正弘 攝)
此外,市場監管部門還邀請行業專家系統講解低硫護色、無硫防腐等新工藝,通過“理論+實操+跟崗”,帶動企業升級工藝、嚴控風險,使蜜餞抽檢合格率穩步提升。
通過生產過程數智化、產品可追溯、風險可預警,全鏈條透明化管控推動投訴量同比下降,讓“杭州好味道”更多“放心味”。
干凈整潔的全透明蜜餞包裝車間(央廣網記者 楊正弘 攝)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
塘棲鎮丁河村則在市場監管部門的全程幫扶下,把村里分散的食品小作坊集中到統一規劃的工坊園區,以“標準化、陽光化、數字化、園區化、文旅化”“5S”現場管理體系來規范,建成了“魚鷹共富工坊”。
“我們把小作坊集中到大的區域里來,不僅便于我們管理,還能讓企業更好整合資源。”臨平區市場監管局四級調研員顧雙虎說,把產業監管好,產品的效益就變好了,村民也就跟著增收了。
目前,工坊已吸納5家商戶入駐,集中開展米塑、米糕、粽子、枇杷葉茶、青魚干等系列產品的加工銷售。2025年銷售額已突破800萬元,吸引附近靈活就業村民100余人,人均增收超4000元。
這里還成立了專門的共享實驗室,工坊里面所有的企業都可以到這個實驗室來進行化驗操作。“對企業自身來說,省掉了投入建設實驗室的費用,對我們來說監管工作也變得更加便捷了。”顧雙虎說。
同樣,西塘鎮丁山河村過去有許多手藝精湛的糕點工匠,他們沒有固定生產場地,產品也面臨著食品安全隱患、銷路狹窄等難題。
村委以“非遺+食安”理念為核心,引進杭州老刀食品有限公司,不僅把廢棄校舍變成了企業生產車間和體驗用房,盤活了村集體資產,還在市場監管部門指導下,統一生產場地、技術標準和品牌名稱,成功打造“老刀·幸福的院子”省級非遺工坊。

“老刀·幸福的院子”里農戶正在制作塘棲灰鴨蛋(央廣網記者 楊正弘 攝)
如今,“老刀·幸福的院子”主要生產塘棲老式傳統食品,已幫助300多家農戶年均增收200多萬元。
從“路邊集市”到“品牌發展”
來到磐安這座充滿煙火氣的山城,縣城里海螺街上人來人往,20多家本地食品攤位一字排開,攤主們熱情洋溢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市民與游客摩肩接踵,穿梭其間,匯成一幅生動的消費畫卷。
磐安縣市場監管局策劃推出“食安共富市集·耐養森活之夜”主題活動,以“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為宗旨,在推廣“浙產好食品”的同時,更將食安知識融入市集煙火,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
食安共富市集內,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正在做相關科普(央廣網記者 楊正弘 攝)
“只有產品化、品牌化發展,食用農產品才能提高其附加值。”磐安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秘書科科長李峰剛說,從種植、初加工到倉儲物流、生產銷售的全鏈條中,他們全程參與監管。這一過程讓他們清晰地看到,產業鏈中蘊含的可觀效益。
基于這一認識,磐安縣市場監管局近年來積極推動本地康養文化與中藥材資源的深度融合,助力打造集種植、精深加工、展示展銷、康養旅游于一體的大健康食品產品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能。
從“單一住宿”到“多元體驗”
在磐安縣尖山鎮烏石村磐安小吃“管頭示范店”里,灶臺冒著熱氣,剛出爐的甜酒釀散發著誘人香味。
“國慶假期期間店里營業額就達七萬多元,因為環境衛生、品牌宣傳上去了,線上線下客人都知道我們這里吃得放心。”店主施彩鳳笑著說。
店內張貼的“品質食安 幸福磐安”宣傳單(央廣網記者 楊正弘 攝)
這場舌尖上的提升,源自“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設。今年以來,當地由市場監管部門牽頭,聯合多部門通過政策集成、標準賦能、品牌培育等舉措,推動食品安全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
去年,這個山村接待游客達10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2億元。數據的背后,是鄉村業態從“單一留宿”到“多元體驗”的全面提升。
走進如今的烏石村,傳統的農家樂旁,豆腐工坊里飄出豆香,“豬欄咖啡”座無虛席,結合磐安藥膳星級認定打造的特色美食,吸引著八方來客。
在烏石村的帶動下,“大烏石共富聯盟”應運而生,帶動周邊11個村發展“農家樂+”產業,形成跨區域共富示范帶。目前,全鎮農家樂已達373家,吸引省外“旅居候鳥式”游客超百萬人。
一手牢牢把控安全,一手發展特色產業,浙江的“食安共富路”,讓鄉村的農產品有了更高附加值。
浙江的食安共富實踐,是一場關于鄉村價值的新發現。用技術為老產業護航,用集聚為小作坊賦能,用品牌為土貨鍍金,用融合為鄉村業態引流。通過不斷健全產業鏈上下游配套政策,引進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田間貨”升級為“暢銷品”。
“食安共富”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憑借完善政策支持、強化部門協作、激發群眾參與,浙江已然構建起多方協同的治理格局。讓政策紅利真正轉化為了鄉村發展的實績和村民“看得見、摸得著、能感知”的幸福。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